高校的质量保障与评估工作有三个常见的误区:一是以外部驱动取代使命驱动,二是将管理中心当成学生中心,三是把自评报告写成工作汇报。这三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?高校该如何应对?
首先,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,高校各方利益相关者,包括政府、纳税人、学生及其家长、校友,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各有所求,外部驱动的质量保障由此而生。外部驱动的方式包括政策文件要求、就业市场需求、政府部门问责等;外部驱动的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情况、就业市场之满足、高校的社会影响等。外部驱动的质保本身没有错:在高等教育教育普及之后高校有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,当然需要应对他们的诉求。但是,高校有自己的办学使命、人才培养目标,各个专业的特点与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,因此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在高校的使命目标驱动下进行,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。在使命驱动下,高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自身特点制定并实施质量标准;同时,高校不再仅对上级负责,而是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。为此,高校需要收集数据、提交证据,以此证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目标的达成。质保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,需要由内部专职人员负责,以实现质保常态化,形成质保闭环,其最终目的是在高校形成一种自省、自律、自查、自纠的质保文化。
来源: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